当前位置: > 首页 > 汽车 > 正文

同济李彦龙:大众接受度和文化价值观决定汽车产品设计趋向

2019-12-30 17:27:40
0

12月28日,CCRT年会于海口举办,本届年会主题定为“汽车评价驶入消费者导向新阶段”,共汇集百余位行业嘉宾参与探讨,旨在为中国车市消费趋向献谋献策。在演讲环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李彦龙博士做以主旨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 李彦龙博士

李彦龙:目前,我们知道市场比较低迷,但在这样的境遇下,设计就显得愈发重要,这是指造型的设计。

历史上有很多案例,经济危机时,通过改善设计,产品可以得到一定促销,汽车也是这样。我们看到2018年、2019年汽车行业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对造型设计投入非常多。

造型怎样能被市场认可,掏钱买才算是真正接受,这里特指发生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这才是真正接受。前几年,大众造型出来以后,业内讨论非常大,但是抱怨之余,大众销量还是最多的。

不难理解,接受度才是真正关注的焦点。造型没有任何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发表他的意见,设计师、领导、消费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大家所处环境、层次都不一样,存在很大的偏差,企业的评价和决策怎么符合市场,这很关键。

大量市场调研,有很多量化也有定性的,设计部门得到这些信息,交给决策层进行评价,但风险非常大,这些“弹药”实际是根据自己喜好和体验,但决策时未必真的起作用。怎样把握造型效果让市场真的接受,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个,要符合消费者审美特点。例如,中国传统深层的价值观,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安”,安具备了深层价值观的全部特性,例如忧患意识、例如北京一些建筑街道的命名。日本文化也是这样。

什么是情,就是深层价值观,什么叫理,就是深层价值观影响下审美各个方面的表现。汽车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性能、保值等等,常说的“眼前一亮”,汽车不能这样搞,这意味着审美周期非常短暂。

我们都是中国人,虽然不同个体背景,起码在共同文化下,具有一定的审美共性,中国审美习惯具有很强伦理性,车处在伦理圈中,不受专业性的影响,本质上也有共通之处,可以打通普通消费者、决策者、设计师的障碍。

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层价值观相对稳定,但其具体表现也有动态发展的一面,需正视文化因素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文化作用的局限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不是唯一的,文化作用是潜在的,不是绝对性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定性、人文性研究,特别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结合起来,对未来设计预测精准性进行把握,谢谢大家!

特别推荐
热点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