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三曜道长:道含乾坤,与易相通

2021-04-22 14:42:32
0

《周易》是一部对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乃至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法学、数学等诸多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著作,对周易的研究自西汉后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易学。

孔子解《周易》并把其作为儒家六经之一,说明儒家直接继承了易学中的很多思想。相比之一,道家对易学的吸收更为彻底。《周易》中有言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后世道教也把这句话作为自身宗教理论的来源之一,并对其做出诸多理论上的探讨、注疏和演绎。

从道教的基本信仰方面来看,道教的产生和发展均立足于以“易”来解“道”的前提基础。《老子想尔注》说:“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这与《易传》中“刚柔得中”的思想一脉相承。

同时也证明,“中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创且独有的,以中为贵的理念恰恰与道教倡导的不偏不执的宗教理念相统一。《抱朴子·道意》中又提到“道者含乾括坤”,《明本》则言“凡言道者,上至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其提到“道”本身就已经包括了乾坤二仪,这与《易经》之“易”字的涵义有着内在相通性。

在用易学的思想来解读道时,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解决道的性质、道的自身运动、道与“一”的关系、道化生天地万物等一系列哲学问题。所以在道教所秉持的理念中,道与易是彼此不分的,《周易》和《老子》两本著作是可以融合为一体来阅读的。

随着道教组织的建立,为了方便阐教,先圣们为易和道都赋予了有形有相之体,从而诞生了主宰天地万物的神灵形象。这是神仙信仰的源头。道教中天尊的概念与《周易》中至高无上的人格化之“天”可看作是同一类型的概念。

《天上老君开天经》言,老君下世教伏羲推演阴阳八卦,由此把易的创造者推及到太上老君身上,指出天尊借用易理来安排人事活动。这说明,道教对“易”采取了完全吸收的态度,并把易内化为宗教的运转方式,使道与易具有了外在表现与内在属性两个层面上的合一性。

这种合一性,在道教方术仪轨中处处都有所体现,如道教的符箓、内丹、外丹术都与《周易》有密切关系。道教认为,符箓具有“遣神役鬼”“驱魔压邪”的功用,《道藏》中保存着很多以八卦命名的符箓,如“东方震符”“西北乾符”。

现如今的道教科仪中还存有八卦罡的罡步,其咒曰:“乾宫开天门,兑泽统雄兵,艮山封鬼户,离宫驾炎轮,坎水涌波涛,坤地留人行,震宫轰霹雳,巽风吹山崩,吾在中宫立,八卦护我身。”此咒中,八卦各方位均有神明守护,坛场法师通过召请八卦方位神来护持道场的方式,从而使道教科仪法术得以更加灵验。

另一方面,道教的最终追求是把肉体凡胎修炼成仙,其手段之一是对内外丹法的炼养。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以纳甲、法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为要,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行持之候,此书对后世道教产生极大影响,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道教丹法,炼养之基在于一个“变”字,要通过对时候的把控而达到“逆成仙”的效果,这是对“顺则成人”的变,是对阴阳互相转化的实践性表达。这一尚变的思想,最早也是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

而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探讨,则是易与道的终极母题。所谓变则通,“易”的根本思想是“变”,道则是在追寻万变中的不变真性。《周易·革卦·彖》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经》中认为的“顺乎天而应乎人”之革变,成为道教以拯救天下苍生为根基的入世背景。太平道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顺应天心天意的“革”与“变”。

万变与不变,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和表现形式,是同一整体的不同侧面表达。又如《太平经》把神与人分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凡民和奴婢八个等级,言神人象天、真人象地、仙人象四时、道人象五行、圣人象阴阳、贤人象山川、凡民象万物、奴婢象草木,这一等级秩序的差别理论基础依旧是建立在《周易》中的天地、四时、五行、阴阳、万物的体系中。

《太平经》又言此等级秩序“犹易之乾坤,不可反也”,清楚地说明了此观点与《周易》的关系。但特别需要一提的是,道教认为的等级秩序并不存在尊卑的因素,而是指形象、属性各不同的物质存在都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有机组成,缺了哪一个等级,我们生存的世界也将变得不再完整。阴阳五行虽然相生相克,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对比,任意一环的缺失都会造成整个宇宙人生的崩塌。

至此,道与易的关系也逐渐明朗。易,追求的是不变之物所展现出来的万变景象,并试图从中去找出可以探寻的规律性;道,体现的是从万变的形象中回溯不变的本源,并用体悟和修证的方法告知人们生存的根本是什么。

可以说,道不离易,易不离道,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才真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庞大基石。

特别推荐
热点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