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武易明家大成拳传人王三海

2022-05-27 13:48:55
0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

当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

身为:国家级武术一级裁判员,武术六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道教系研究生,全国太极推手85公斤级冠军,太极拳冠军,太极球冠军,陈式太极拳冠军,中华著名易学家王三海老师这样说到,“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王三海老师传承了洪式太极师承菏泽单县张秀山先生的绝学,其大成拳击师承绥化宋琰琪先生,后学于杨鸿晨先生杨俭先生,能子先生。期间参加过王选杰师爷面授班,姚承光先生面授班,刘念先生卢氏结构大成拳拳,崔燕伟先生意拳班等等。他研习大成拳经历时间长并拜了众多名师大家,洪式太极张秀山先生一脉传承,壳子棍师承高家屲第九代壳子棍掌门人高晓东先生。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大成拳以养生与实战价值吸引了无数武林学子。大成拳博大精深,愈钻愈觉其深,愈练愈感其难。修习大成拳无固定之法,修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但在众多大成拳习练者中,能够得到明师指点、口传身授者极少,自学大成拳有一定难度,许多人习不得法,或因种种条件所限,一直未能真正步入大成之门。

王三海老师是大成拳传人,并小有所成。他愿将本人修习入门之法传授给更多的人,以助初学者一臂之力,早日步入大成之门。

大成拳训练内劲之根本为站桩,通过站桩,可获实作必备的整实棚撑之效应,然而,欲使之变为实用性的“活动”,则必须经过一个重要途径-一试力,所谓试力,就是肢体在某种运行状态的前提下,去感知或体认自身劲力在空间的产生效果,王三海老师说:“在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功夫,体认各项力量及神情,以期真实效用”。他还指出:“此项练习,为拳中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份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知。”如此,既告诫后人试力之重要性,又说明了试力功法之艰难性和长期训练的必要性。

试力的基本要领是:周身松沉,筋肉空灵,动作宜缓慢均匀,要体会与外界之争力,体会与空气之阻力,体会全身之意力是否圆满,并能否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切忌用拙力,用笨力。《大成拳论》又指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这样就对试力时的动作快慢,形体位移的大小提出了不同要求,那么,试力时如何掌握动作的快慢与形体位移的大小呢?一般而论,初习时,动作可快些,幅度可大些,然后再在慢中求体会,在微动或不动中求其生生不已之真功。当然,动作的快与慢,位移的大与小,还要与每个人的不同练功阶段以及试力内涵的差异而决定。通过站桩摸劲儿,获得了对浑元力的初步体会和认识以后,就会感到身体四周都有阻力存在,这就是站桩训练所取得的成效。在这个基础上,就要做“试力”练习了。试力在意拳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范围最广,难度最大,是一项专门训练课程。试力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能否掌握技击应用和试力训练的成败,有极为密切的关联。学习意拳的人要给予试力以足够的重视试力的作用和目的。

“力由试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试力的目的和作用。具体来讲,我们在站桩中用意念假借,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都有引力的实感。这种实感的获得是在身体位置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培养和强化的,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旦我们稍徽的把动作做得大一些,这种实感就会消失了。当我们重新调整好站桩的姿式时,这种实感,也可以说这种“拳劲儿”又回到身上。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练技击不能总是站着不动,要把站桩中所获得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以后,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站桩中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位移时,是否仍然能够均整得力,运用自如,为随机随势任意发力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试力可以说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总之是要从静到动,动中求静。无论站桩还是试力,都是为了将来的发力创造必备的条件。

易学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变易的角度来说,武术始终处于一个“生生不已,变化不息”的过程中,手法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甚而声东击西,引前打后,处处变,时时变,手手变,招招变。所以技击之道,用术诡诈,多变则处于主动,少变则随时挨打。变之道,或以攻为守,或逢虚必进,故示以诈形,暴以假态,观形以应奇,随时而应变,反常以为巧,无形以为妙。根据这些变易之理,武术家们总结出:一胆、二力、三把势,以及快打慢,慢打迟,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等要诀。变之道虽万殊,但仍可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因武术不外攻守,攻者阳刚之法,守者阴柔之术,庄子说:“且以攻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周易·系辞传》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武术家也总结有歌诀说:“阴阳互用手法真,一正一反技通神,世人不解法中意,须向变中去寻根。”

但变易中亦有不易的规律,万变之中亦有不变之道,无论上下左右,动静刚柔,虚实真假,拳腿头膝肘肩胯之变,都有一个不变的内在规律,即都存在着由此势变彼势,由此招变彼招,由此法变彼法的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仅管武术中的变化的过程迅雷不及掩耳,急电不及瞑目,变化之速是难以比拟的,便终究有个过程和轨迹的,了解和掌握了这一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就掌握了散打运动中最关键的一环,从而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奇门遁甲·烟波钓叟歌》写道:“阴阳顺逆妙难寻,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在一掌中。”

不仅医易相通,两且武易亦相通,推而言之,光、波、场、力、声、色、气、味、无不与易理相通,因而处处反映出太极、八卦、河洛的规律,处处合于阴阳五行之法则。人类从茹毛饮血进入到知识爆炸,进入到N维时空皆都将是如此,这就是变易中有不易之法,人们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以静制动,以一对万。

特别推荐
热点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