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王信浦老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扬帆奋进新征程

2023-02-06 14:28:09
0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流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我们国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创造文化新辉煌的强大物质基础、精神积累与制度保障;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新时代的启航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王信浦

国家或民族的形象,实质就是它的文化形象。人类精神世界的标识,往往借助于文字或其他物质载体来表现。这种标识,不只是自我向外主动有意识地展现出“我是谁”的一面,还有他者的认同。美国《新闻周刊》曾根据一些国家网民投票,评选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个国家文化及这12个国家的20个形象符号,其中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诸如汉语、北京故宫、长城、孔子、道教、孙子兵法等19个形象符号都与传统文化有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了。

无论任何事物,在形态和性质等方面能成为“独特”标识的,一定是长期持续不断、反复印刻的结果。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的先祖较早在形成社会、组织国家、建立制度并具象为文化传承上,走在世界前列。如果说20世纪人们对“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尚有疑问的话,那么21世纪初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耗时10余年,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实,多元一体、多处开花的“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所言真实不虚。

根据《周易》的论述,“文明”与“文化”紧密相关,有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本义乃指自然或人类社会自身的条理、规律,比如“天文”“人文”,圣人体察和把握其中的纹路、趋向,用以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昌明。西汉刘向将“文”与“化”联词,在《说苑》中指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中,仍把文德、文化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首选。在逐渐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以语言文字为主的体系,并具象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化与自然相对,文明与野蛮相对,表明我们的先祖通过观象制器实践,不仅摆脱了一般自然状态,也脱离了特殊物种的自在演化,形成了靠自身精神和意识“觉知”主动、能动引领社会自为进化的路径。以文化教,即对人的性情加以陶冶、对品德进行教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生活。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国因其环境关系,他的文化,自始即走上独自发展的路径”,“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乃至于聚集成自身的外在标识,是一个经过不断实践累积、长期历史沉淀,最终映射内化的结果。

因此,我们习惯用“文化基因”“精神基因”“根脉”来形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喻作一个有机生命体,源初就奠定了它后来成长发育的基因、萌芽、内核,并提供进一步滋养、壮大、升华的可能性。自然,我们并不否认,无论是生物界还是人类精神文化本身,都存在着嫁接或完全被外来文化所代替的大量现象。那些只在一定时空存在而没有持续下来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文明体,即是如此。中华文明与之不同的最显著一点,恰恰是没有被打断的延绵未绝。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人在思考和应对我国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前景之际,不只“坐拥”5000多年文明的丰厚遗产,而且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这根纽带、这个烙印:“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这正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觉、历史自信乃至历史主动、历史担当的真实写照,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表述交相辉映。

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步步目标的完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的国家发展构想,是历史铸就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当代呈现。这些精神文化的深层内核,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表现于处理人与自然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等各个方面的思维和行为中。当然,时代环境迥异,对于作为中华文明特质的文化基因,仍需坚持守正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些理念和命题,同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人民立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人民公仆,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实现它们的对接,就建立在这种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这就是古为今用。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有根由和基础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么它就无法前进。关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人民群众是主体;日用而不觉,是因为发自人民群众内心,潜移默化而不是刻意为之,用之而不觉但失之则不存;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意味着它深入血液、深入骨髓,已成为人民群众深沉的认同。这种共同价值观念,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呈现的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在今天,这种共同价值观念则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实现它们的对接,就建立在这种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这就是推陈出新。

“木欣欣以向荣”,贯通旨在扎根中国;“泉涓涓而始流”,融通旨在深入人心。融通的基础和前提在于贯通,贯通的目的和前景在于融通。在贯通和融通中,需做到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没有中华5000多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前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建设文化强国是最终目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主要内容,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离开了社会主义作为前提和保证,我们的文化建设就会偏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必须坚持文化强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可分割。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的最佳诠释,更是当代中国综合国力向最优最强迈进的有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来源,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根脉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飞速发展期,是社会主义和中国深厚文化土壤培植成长起来的文化果实,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深度融合的文化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昭示中华民族对现代文化的伟大创造力,而且彰显文化强国对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强大吸纳力,还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巨大包容力。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坚守中华文化根本底色,培养优秀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扩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传续红色文化基因,构筑现代文化理论,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厚实精神的文化基础。总之,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包含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使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建设与发展都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守正出新才能历久弥新。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展现出永久魅力与风采。

王信浦老师,陕西石泉人。中国专业人才库高级建筑堪舆咨询师、高级易学文化传承师,高级心理咨询师,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主任,道士。江西三僚曾氏文辿公第38代后裔曾宪柏老先生入室弟子,民间火炬道实战法师,刀卦断暗物质脉派传人。

王信浦老师,自幼随父亲学习中医中草药,十九岁随舅父学习民间红白喜事民俗文化,通灵术,阴阳宅,周易,安葬超度,庙会安神,解灾术,预测术,道教科仪及各种民间玄术。

2002年度执出师后,又遍访名师,随阴坛学习因果承负,养生心理学,建筑堪舆设计;

2008年深受易学界领军人物李顺祥老师的实践学习之恩,成为李顺祥老师的弟子。多次参加秦伦诗老师,李顺祥老师和练力华老师,孙静老师的正规易学堪舆文化面授班学习;

2013年拜师于天师府正一罗字辈,玄武第十四代传人孙罗尚道长门下为徒,学习道家堪舆,养生,周易,道法符咒;

2015年在龙虎山天师府传度;

2009年皈依于全真刘会长道门,

2012年至今,时任石泉道教协会会长,安康市道协会副秘书长;

2015年任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研究会常务理事,

2016年任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6年在安康市冠巾;

2019年任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研究会副会长;

2019年任中国鎏铜蚕文化研究院理事,鬼谷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2020年任安康市道协副秘书长兼安康道教志编委。

王信浦老师热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思他人之忧,仁爱谦和,助人为乐,知恩图报,热衷爱心公益,多次被政府部门表彰,常年担任多个企业公司及个人顾问,经久的磨砺与实践形成了一套正己化人,趋吉避凶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由于严谨治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很多家庭和个人知命而为的走向辉煌,见证了无数阴通阳顺的美好人生。

特别推荐
热点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