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改变“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现象,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修心法门、一种成长手段,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擅用书”中提高思想水平、拓展眼界格局、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助力民族复兴,为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民族、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世界作贡献。
一、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杨绛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读书和养生,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而偷奸耍滑与懈怠懒惰,是通往牛逼之路上的最大敌人。不读书,家族迟早会走向没落;不养生,生命迟早会变得衰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本钱都没有了,还怎么读书和工作;书籍是精神的食量,精神都空虚了,还怎么养生和幸福。
阅读是人类最优雅的行为,也是最优美的姿态。读书,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格局,让我们拒绝平庸;读书,可以拓展人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善于思考;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读书,可以优化人的道德素养,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读书关乎命运、关乎成长、关乎精神、关乎希望、关乎发展、关乎健康。
二、父母要做爱上读书的好榜样
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要想孩子爱上读书,父母也要在孩子面前读书,即使假装读书也可以,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榜样。时代变了,教育孩子确实有点难度了,所以父母还是要读点书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回家陪孩子读书学习,即使做做样子也很好,让孩子看见父母也在读书,如此孩子就会明白原来读书很重要。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父母和大人永远都不要说读书无用的话,更不能瞧不起读书人和大智者,否则一定会影响子孙的读书运和开智慧,而且家族也会出傻子和愚人,这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报应。世间处处皆净土,积累口德,口吐莲花,必定造福儿孙、自己和家族。
家庭中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没有阳光;成长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长期不读书,会让心灵变得阴暗、会让成长变得无力。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最好途径。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的那点知识,那么知识结构难免单一。父母要引领孩子广泛阅读,以经典为师、以大自然为师。既要读懂经书典籍,又要读懂世事人情,也要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和经典,不但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父母再忙也偷闲,平时坚持把书看。榜样示范莫唠叨,
少年儿童需陪伴。孝敬老人少指责,亲子关系必改善。稳定情绪心态好,孩子哪有不成才。尊重知识常行善,静等花开法自然。与时俱进学做人,积极乐观烦恼断。敬业奉献爱祖国,以德为先育高才。江山代有才人出,神州大地多英贤。
三、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使命
自己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我们过去;自己无法明了的世事,经典给我们答案;自己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我们相遇。我们一定要读善书、读经典,学以致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必定成功!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阅读,不仅仅会让人生的旅行更加丰富,而且一定会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阅读各种好书和国学经典,才是最好的疗心良药、幸福秘籍和养生法宝,是真正让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免于自我内耗的好方法。
不孝父母不爱国,读书有何用?不敬万物不爱家,读书有何用?不惜生命不爱己,读书有何用?读书人和知识分子一定要精忠报国、奉献为民,一定要躬身实践、推陈出新,一定要淡泊名利、教化世人,一定要低调谦卑、自强不息,一定要志存高远、立德修身,一定要热爱集体、敬业诚信;一定不要乱写乱说、乱想乱干,一定不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一定不要空谈误国、好高骛远,一定不要骄傲自满、愤世嫉俗,一定不要污言秽语、贬损他人,一定不要嫉妒抱怨、语言暴力。为建设书香家庭出把力、为国家发展贡献大智慧,给社会进步作出好榜样、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让人类世界更加和谐与美好、让地球家园更加平安与可持续,这便是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使命。
四、要舍得花时间读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宝贵的,不可虚度、不可空谈、不可妄想,更不要误入歧途、步入邪经。读书和学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有益的,大学毕业和参加工作后要继续读书、坚持学习。读书和学习是每个人特有的权利,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拿读书和学习来投资自己,一旦需要的时候,就会毅然奋起、顺势而上,拥有灿烂的明天和美好的生活!
不管自己现在的年龄几何,无论逆境贫困、还是顺利富贵,我们都要把更多的目光和时间放在自己身上,注重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通过不间断的读书和终生学习,培养自己向上生长的能力、自我反省的能力、善谋发展的能力。人生哪有不犯错,我们只有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才能避免一错再错。世界上真没有捷径可走,靠投机取巧取得的成功恐怕难以长久,与其从头再来,不如稳扎稳打、步步前进。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常读书和善读书的好习惯、好家风,只有持续输入,才能不断进步。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多花时间投资自己,将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和家人!
读好书,可以给人以改变的底气和动力,推动我们向更好的人生靠近,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喜乐、圆满、安宁。只要能坚持不懈、安静无争,那些读过的好书,终将改变我们的生活窘境,充实我们的内心世界。在书本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我们回报。坚持读好书,即使深陷泥泞、焦虑烦闷,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依道而行。一个人越是想要精进、进步,越需要书本的沉淀和文化的加持。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多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好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自己、改变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我们收获更好的自己和生活。
五、读书学习贵在坚持和勤奋
曾国藩曾警示后人说:“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一个不能坚持、懒惰、放弃、自负的人,终究会走向失败。那些优秀的人都是持续修行、坚持学习、注重养生的结果,他们都是长期主义者。真正的成功者,往往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是站在极高的位置俯瞰世界,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放下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关键的是他们深信并落实宅医、自然风水学、建筑地理学和五行相生起名法,善于抓住时机、踩准生命节奏,发挥自己的才华、拓展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荀子《劝学》书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贵在坚持。荀子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认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接着,他进一步申述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两脚为“步”,“跬步”形容很微小的距离。这句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距离,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不可能汇聚成江河大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
“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指出,读书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我们要“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习主席强调指出,读书学习要发扬“三个劲头”: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三要发扬韧劲。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西汉刘向《说苑》中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就是告诫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勤奋学习成为事业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人生搏击的能量!
读书是天下之第一等要事,让我们爱上读书、天天读书,时刻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吸取经书典籍和各种善书的智慧!感恩中华以及世界古圣今贤以及创作善书和善知识的所有人!
金土皓老师简介
金土皓,原名宋泓锡、字乾峰,男,现年54岁,土家族,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园林专业学士、法学硕士、在职博士,中国著名风水学家,系自然风水学创始人、建筑地理学创始人、五行相生起名法创始人、宅医创始人、中国建筑环境堪舆师、中国高级风水策划师、中国杰出姓名学专家、中国优秀择日师、中华国学文化教育引领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金土皓已在国家级期刊杂志公开发表宅医、姓名学、自然风水、建筑地理类学术论文80多篇,为当今世界公开发表风水类学术论文最多的中国学者;金土皓发明的一种罗盘(天地盘)已经获得国家专利;金土皓博士经常在党校(干部学院)、党政机关、总裁班、企业高管内训、学校、乡村等全国各地讲学,听众与受众已达20000多人次。
金土皓曾经担任党政机关的正县级干部多年,现为北京乾元道康养堂董事长、乾元道国学书院院长。
宅医、自然风水学、建筑地理学、五行相生起名法已经并将继续造福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中国工厂、中国机关、中国小区、中国房产、中国项目、中国家庭和中国孩子。